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在坚守中承接希望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05月11日

在坚守中承接希望

王彦博

少时理想萌发

女作家毕淑敏在某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曾被问到这么一个问题:“人生有什么意义?”对这个问题大多都是正面回答,可毕淑敏却说:“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此语一出,大学生们都惊呆了,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就在大学生还没回过神来时,毕淑敏接着说:“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每个人才要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意义!”

莫言小时候常常饿肚子,邻居家住着一位知青,是名文学青年,他对莫言说青岛有位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莫言听后大为惊奇:天底下竟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好日子?莫言馋得咂巴着嘴说:“叔叔,如果我长大了也写出一本书,是不是也可以一天三顿吃饺子?”“当然可以啦!”知青叔叔毫不迟疑地答道。于是莫言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理想,这样一路走来,就走到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文学奖的讲台上!

1993年,电视剧《包青天》热播,万人空巷。那年我11岁,还是小学生,但对于这部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观看的电视剧竟如痴如醉。且不说包大人、公孙先生、展大侠“铁三角”的演技如何高超,也不说其主题曲《鸳鸯蝴蝶梦》如何风靡大江南北,跌宕起伏的剧情本身就在我尚且幼小的心灵里沉淀发酵。“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多个经典案例向我初步灌输了正与邪、善与恶的价值理念。主人公包拯在年少但热血沸腾的我看来就是神明转世,举手投足间不自觉地模仿他的神态举止,更羡慕并企盼拥有包大人的尚方宝剑和三口铡刀,甚至幻想眉心处也天生带有一弯月牙。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惩恶扬善、公平正义的朴素司法理念开始萌发,成为为民做主的“青天”理想就此产生。

此后,我人生的几次重大转折皆因该理想而作出抉择:高二文理分科时选文科,高考填报志愿报考政法大学和法学专业,考研时继续攻读法学且选择了最喜欢的刑法学,找工作时选择了考法院、当法官。这样一路走来,就走到了国徽下庄严的审判台上。

司改彷徨而生

我自2010年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自穿上法袍的那一刻起,心想此后的法官之路就将如此平稳地走下去。但改革的脚步不停与前。党的十八大后,司法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已在全国试点省市逐步推进。该制度将法院工作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且每类人员都有员额限制,法官员额占总人员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相比之前的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书记员、司法行政人员的分类制度更加专业化。改革后的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能够明确划定审判人员与非审判人员、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职责边界,把那些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专业水准的人士选拔到法官队伍中来,配备的审判辅助人员能让法官从事务性、文秘性工作中脱身,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案件的审理中,有利于从根本上减轻法官负担,保证办案质量。

因为有员额的限制,现有的审判员在司法改革后不可能全部成为法官,而要成为审判辅助人员的一部分。虽然已经审理过一些疑难复杂案件,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对于审判经验相对不足、年龄相对年轻的我来讲,完全有可能在司法改革后从现在的审判员转为审判辅助人员,即从“包大人”的角色转变为“公孙先生”的角色。至于何时能再成为“包大人”就是个未知数了。联想到七年的正规法学教育,联想到父母亲朋期望的眼神,联想到已然发达的同窗好友,面对可能中止的法官梦,心理落差还是比较大的。压力与迷茫、彷徨与无奈陡然而生,难道这就是改革的“阵痛”?

树立坚守信心

——信心来源之群众期盼

“塔西佗陷阱”来自于古罗马政治家塔西佗的见解,他曾指出:当公权力部门不受公众认同时,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同样会得罪人民。对于法院来讲,这里的公权力部门是指的法院整体,而法院的运转是通过一个个法院人的个体行为来实现。对人民群众来说,法院就是一个整体,法院的人都可以称作“法官”,而不管你是审理案件的审判长,还是打字记录的书记员,还是负责后勤保障的驾驶员。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第一印象效应”,说的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老百姓来法院打官司、办事情,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法院干警的形象,而不是看这位干警是法官、是审判辅助人员还是司法行政人员。在百姓眼中,法院如何对人员进行分类管理,跟自己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他只是希望自己遇到的法院人能够态度热情,希望自己的官司能得到公正审理。如果遇到一位态度热情、行为规范、举止文明的法院人,他在心理上就会有亲切感,自然会信赖法院、尊重司法,心里默念:法院是公正的,“法官”是值得信赖的。

焦裕禄之所以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缅怀,不是因为他是县委书记,哪怕他是副书记、县委委员,甚至一个大队书记,而是他带领群众防风治沙、鞠躬尽瘁、无私忘我的精神,是一个共产党员真心为民的高尚情怀。雷锋精神永放光芒的道理也是如此。总之,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不论在哪个年代,不论改革如何进行,不论你的职位如何分类,只要你为民服务,人民都会记得你,都会尊敬你,都会拥护你。

——信心来源之他山之音

2014年9月5日,上海289名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接受任命,9月25日,全国首起法官助理参与庭审的案件在上海亮相。让我们聆听一下这些法官助理们的心声:

“本来明年即可成为助理审判员、进入法官序列,现在需要至少6年才能参与法官遴选,会有些小失落。不过,改革使法官选拔制度更透明,晋升路径也很清晰了。”新任上海市闵行区法院法官助理谢某说。

“这样的安排或许更适合我,如果让我直接从书记员做法官,心里还是有些抖霍霍,担心不能独当一面。现在积累经验,将来厚积薄发,这个岗位对我而言是很好的历练”,上海徐汇区法院法官助理蒋某说道。

对此,上海法院系统领导层从另一侧面对法官助理们进行勉励:“法官助理制度作为法官队伍梯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起到补短板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深法官在5年里的“传、帮、带”,帮助法官助理积累实务经验,培养法官品质,为成为一名法理与经验兼备的优秀法官做好准备”,“法官助理岗位与职能设置是本轮司法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法官助理协助法官完成审判事务性工作,既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经验与司法专业水平,又将法官从繁重的审判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使法官能够更加高度集中于案件的审理、裁判,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司法审判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上海二中院院长王信芳表示。

——信心来源之自我衡平

每次面对改革,有人观望,有人畏难。怕什么?怕出风头,怕冒风险,怕担责任,怕踩红线,怕得罪人。其实最怕的,还是怕动自己的奶酪。的确,拿刀割自己的肉,何其难哉?但“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是改革就有阵痛,也需要付出代价。中国改革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无一不是在阵痛中破茧而出、在荆棘中劈山开路。各个行业的国人都为改革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在司法改革中,不少法官如我一般可能会暂时失去法官身份、重新成为资深法官的助理。这是一名法官在改革中要承受的代价。面对这样的进退流转,法官必须作出是否坚守的抉择。要做成一番事业,离不开坚守。面对法律人期盼了多年、令人激动的司法改革,身在法院的法律人尤其是有可能成为法官助理的现任法官更需要带头用坚守的信念勇敢面对司法改革可能付出的代价。如果法院人自己都没有这点面对改革的坚守品格,怎么能指望全社会形成对司法的高度信赖感?

“坚定信念、坚守信仰”这八个字说易行难。有不少优秀的法院人才出于各种考虑,选择了改行跳槽、另谋高就。这是选择的自由,也是法官队伍必要的流动、交换和更替。离开或需勇气,但坚守更显担当。法官要学会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将个人职业发展的小舞台置于国家法治改革发展的大平台中,在压力中坚守、在坚守中前行,把注意力从个人利益得失转移到干事业、做贡献上来,不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和职业进退,让心中的法治信仰散发出满满正能量,力争在平凡的审判事业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对于我个人而言,法官是一个职业,更是一项事业。司法审判事关社会公平正义,法官使命神圣而又崇高,当穿上法袍的那一刻起,就应明白身上背负的责任和重担,就应当明白这样一个工作岗位绝不仅仅是围绕着年薪、奖金、收入来养家糊口,而是去圆年轻时尚在象牙塔内时的那个法治梦,而是回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即使在改革中暂时脱下了法袍,成为审判辅助人员,也只是称谓的暂时转变。在内心深处,我已然将职位分类淡化,将自己的职业统称为“法官职业”。我要把“法官职业”看得比太阳的光辉还重要,始终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法治信仰,热爱审判事业,履行好这份责任,担当好这份使命。或许并不需要当事人送来锦旗或感谢信,并不需要原被告竖起大拇指或点赞,也不需要获得金光灿灿的建功勋章,有时仅仅是原被告双方安然离去时的一个背影,就是我审判事业最大的成就感和法官的职业尊严。

有这样一幅对联说得好:“得失失得,何必患得患失;舍得得舍,不放不舍不得”。要知道不仅“包大人”可以流芳千古,“公孙先生”和“展大侠”一样可以万众瞩目。所以,在改革中我选择坚守,坚持以一颗倾注了对司法审判事业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来适应这波澜起伏的法治进程,坐看云起法槌落,宠辱不惊平常心,只为站在法徽之下,只为成为法槌坚定的掌握者。相信,跟我一样选择坚守的法院人,终会以改革的见证者、法治的亲历者身份迎来法院、法官更美好的前景,迎接一个人人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更公平中国。

升华人生意义

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言,每个人都要为人生确立意义。莫言为能一天三顿吃上饺子而确立当作家的人生理想虽有些朴素天真,但却是儿时确立的人生意义,我们不可苛求。江苏泰州信访局原局长张云泉曾说:“我选定的价值目标,就是把对党的忠诚体现在我所做的每件事情上,以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司法改革的“燃灯者”——邹碧华院长的一生,是对法律忠诚的一生,也是其人生意义所在。因为这种忠诚,他停不住匆匆的推进法治进步的步伐;因为这种忠诚,他对每一个人都抱有发自内心的善意;因为这种忠诚,他把有限的人生,活出了无限的真诚和精彩。

法官是一种责任,是一项使命。西方法谚说:“是谁,在用智慧评断世间的纷争?是谁,在用汗水维护社会的公正?又是谁,在用生命捍卫法律的尊严”?我们国家自古人们也呼唤着“青天”,把法官视为公平正义的化身。尽管改革中我们会有职位分类,但那只是称谓不同而已。从事“法官职业”,践行“法官”使命,就应当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价值目标,因为法治的生成与运作必然依赖于现实的具体生活场景,最能体现社会公众对法律认同的也只有个案。千万不要认为作为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就没有法官尊严,因为当我们认真地把自己岗位上的事情做得近乎完美之时,我们就会感受到社会和群众的肯定和敬重,体会到应有的法官尊严。

有位诗人这样吟诵公正而又慷慨的大地:“每一个生命都给予一条地平线;只要你走着,结结实实地向前走着,未来的天地——不是无缘;而是无限!”司法改革不但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也为每位法院人创造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标绘出一条梦想成真的地平线。改革风起云涌,梦想海阔天空。“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只要我们“结结实实地向前走着”,就一定能够抵达更加光明的未来。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最后,我想用邹碧华院长的座右铭自勉: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作者系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人民法院审判员)

关闭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烟台市莱山区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烟台市莱山区府后路11号 电话:0535—6921038 邮编:264003